郭詩瑀
民以食為天,糧穩天下安。眼下,夏糧收購正從南到北穩步推進。豐盈“大國糧倉”,在穩固糧食產量的同時,更要儲好糧,在“無形良田”上“收獲”更多糧食。
近日,在2024年全國糧食和物資儲備科技活動周相關活動中,筆者看到科技創新為推動糧食產后收購、儲備、加工、消費等全鏈條節糧減損注入了新動能。
滿滿科技力
糧食住上“放心房”
糧食是具有呼吸和代謝作用的生命有機體,從糧食收獲到“入住”倉庫,任何一個環節保管不當,都可能會影響糧食質量和數量,發生降等、霉變、蟲害等問題。而智能化、信息化等技術手段為糧食“新鮮”進倉、安心“住房”創造了更好的條件。
“過去糧食在扦樣、檢驗、稱重中大部分都是人工檢測,速度相對比較慢。現在通過這套智能扦檢系統,可實現稻谷、小麥、大豆、玉米四大主糧在收購環節自動扦樣和質量指標全流程無人化檢驗,效率較傳統人工扦檢提升3倍以上。”科技活動周現場,中儲糧成都儲藏研究院相關負責人介紹。
害蟲防治直接關系到儲糧安全。一輛可以智能熏蒸的黃色小車引起了很多人圍觀,魯糧集團儲備管理部經理閆恩峰正在演示這款“糧慧寶”智能設備:“糧食熏蒸作業具有很高的危險性,通過遠程操控機器來替代人工作業,可以大大提升安全性。小車上安裝的攝像頭還能進行實時糧情檢測,具備害蟲預警等功能。”
中科芯禾公司參展的儲糧害蟲物理誘捕和監測預警系統,則是利用特定趨光波段進行靶向誘捕與預警防治,通過接入傳感器等設備實現全天候糧情蟲情監測,大幅減少人工篩檢工作量和熏蒸次數。“這套設備拆裝很方便,蟲子一旦被誘捕到杯中就出不來了。3000噸左右的糧倉,插入5個這樣的設備就可以實現全覆蓋。”該公司市場經理孫欣欣介紹。
綠色儲糧技術保證了糧食入倉后的新鮮程度。記者爬上數米高的樓梯,走進江西省儲備糧永修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永修有限公司”)的一棟倉房,平整的糧堆便呈現在眼前,糧倉看似平常,實則大有玄機。
“糧倉平均儲糧溫度在20攝氏度以下,已經實現低溫儲糧,能有效延緩糧食品質變化,保證糧食的營養和新鮮度。此外,通過充氮氣調還可以使蟲子處于休眠狀態,抑制其繁殖,最大限度減少糧食損失。”永修有限公司副經理何應深介紹,控溫主要依靠空調,糧面30厘米以下埋著7排測溫線,每排測溫線有5個測溫點,每個測溫點下還有測溫分點,便于糧庫保管人員實時掌握糧溫。
據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數據,截至目前,全國糧食標準倉房完好倉容超7億噸,實現低溫準低溫儲糧倉容2億噸,氣調儲糧倉容5500萬噸。隨著無冷機控溫、空調控溫、內環流控溫等一系列控溫儲糧技術的應用范圍逐步擴大,糧食倉儲規范化管理水平不斷提升,國有糧食儲備企業儲藏周期內綜合損失率控制在1%以內。
穿透式監管
“人防+技防”邁入新階段
糧倉中的“黑科技”還遠不止于此。
筆者在永修有限公司的智慧監控大屏前看到,23棟倉房的各個角落都被監控覆蓋,通過遠程操作,可以對庫房內進行智能通風、定溫定時、糧情監測,大大地提高了倉庫管理的效率和安全性能。
此外,每一倉糧食從質檢、入庫開始就建立了一份電子檔案,各環節信息都記錄在冊,實現了對糧食儲存過程的全過程實時監控和動態管理。該數據庫與上級平臺相連,國家級、省級平臺都可通過糧食監管平臺實現對糧食全流程、全方位的監督,進行“穿透式”監管,能夠有效防范“虛報糧食收儲數量”“轉圈糧”“以陳頂新”等違法違規行為。
這得益于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初步建成的糧食購銷和儲備數字化監管體系。
“現在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糧食信息化覆蓋率達到了100%,已全面覆蓋中央儲備糧、最低收購價糧、省市縣三級地方儲備糧等所有中央和地方政策性糧食。”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成功構建起以國家平臺為核心、省級平臺和央企平臺為樞紐、糧庫信息系統為基礎,實時對接、逐級負責的信息化監管三級系統框架,形成了一體化的數字底座支撐體系。
藏糧于地、藏糧于技。隨著信息化監管功能和應用水平不斷提升,大數據監管效能逐步顯現,如同“千里眼”和“透視眼”一般,將對涉糧違法違規行為形成震懾,把好節糧減損監管關。
適度加工和全谷物消費
讓“吃干榨凈”有了新內涵
在加工和消費環節發力,是完成從田間到餐桌閉環,“吃干榨凈”每一粒糧食的重要途徑。
6月1日起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糧食安全保障法》提出,要推廣適度加工技術優化工業用糧生產結構,調控不合理加工轉化。
為什么要進行適度加工?江西九江谷稼米業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況利軍告訴記者,相對精加工而言,適度加工的出米率會更高,營養價值相對保留更好。
“在糧食加工環節推廣應用適度加工和副產物綜合利用技術,可以避免過度加工導致的出品率過低,減少不必要的糧食損失和能源損耗。如在大米加工中應用柔性碾米設備,可提高糧食出米率5-8個百分點。同時深入挖掘米糠、麩皮、豆粕等綜合利用價值,提高了糧食利用效率,開辟了節糧新渠道。”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在科技周展會上,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展示了以糧食加工副產物為配料而做出的食物。“目前全國每年米糠、麩皮、胚芽等產量很大,我們采用柔性碾磨技術,按照營養成分進行定向磨皮,再進行靶向酶解等操作,將其變成一種食品配料,添加進主食里,相當于再建一方‘良田’。”相關負責人劉明告訴記者,“這種配料中的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等含量也非常高。”
吃得飽也要吃得好。隨著消費理念升級,營養健康愈發成為人們的追求,全谷物消費悄然興起,這與適度加工和節糧減損的理念不謀而合。
“同時擁有胚乳、胚和種皮三部分,才能被稱為全谷物食品。全谷物能更好保留谷物中的膳食纖維、B族維生素、礦物質等,經常食用全谷物,對健康有很大的好處。”國家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科學研究院首席研究員譚斌向記者介紹,雜糧不等同于全谷物,白米白面大部分都是胚乳,過度加工去掉了種皮和胚,往往會導致膳食纖維等營養物質損失。
“全谷物產業涉及優質原料供給與保存、加工技術創新、消費引領以及政策支持等多個方面。”譚斌表示。在加工環節引入全谷物概念,有利于解決谷物食品加工過程中資源浪費、營養損失的問題,其帶來的節糧效應非常可觀。而在消費環節倡導全谷物消費理念,則能以市場力量助推全谷物產業發展,從而進一步推動節糧減損。
吉 林 日 報 社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授 權 禁 止 復 制 或 建 立 鏡 像
地址:吉林省長春市火炬路1518號